杰阁风声响海潮,不胜寒处近层霄。
云邀暮色归山寺,虹挟秋光落野桥。
仄径无人支卧柏,清泉终古浸单椒。
自怜蒲柳凋零易,济胜常扶瘦沈腰。
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是清代诗人王苏创作的一首诗,全文如下:杰阁风声响海潮,不胜寒处近层霄。云邀暮色归山寺,虹挟秋光落野桥。仄径无人支卧柏,清泉终古浸单椒。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后的夜晚登上大伾山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作者介绍:王苏,字子真,号南湖老人,清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以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题,语言清新脱俗。
- 诗歌原文与赏析:《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是王苏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自然画卷。首联“杰阁风声响海潮,不胜寒处近层霄”描绘了登高望远时的壮阔景象,仿佛置身于海边的阁楼之上,感受到海风的呼啸和海潮的涌动,同时感受到了山巅的寒冷气息。颔联“云邀暮色归山寺,虹挟秋光落野桥”则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幽静和黄昏时分的美景,云彩似乎在邀请人们回到山中的寺庙,而彩虹则在秋日的光辉下降落在田野的小桥上。颈联“仄径无人支卧柏,清泉终古浸单椒”则通过描绘山间小路的寂静和泉水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内心的宁静。尾联“不分简絜与胡苏,故道谁翻禹贡书”则是诗人对于古代文化传承的思考,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的追溯。
- 艺术特色:王苏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善于运用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的诗歌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王苏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清代文人对于自然和文化的深刻体现。它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自然之美、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继承。
- 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多有忧国忧民之情怀。王苏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既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蕴含着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王苏的《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