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镫寂照梦难成,但觉逢僧尚有情。
关外客船喧野岸,枕边官马踏残更。
两淮烽火人初静,千里星霜雁独征。
为吊汉家辛苦月,夜深犹傍钓台明。
宿白云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白云庵》是明代诗人王猷定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歌原文:
寒镫寂照梦难成,但觉逢僧尚有情。
关外客船喧野岸,枕边官马踏残更。
两淮烽火人初静,千里星霜雁独征。
为吊汉家辛苦月,夜深犹傍钓台明。诗歌翻译:
在寒冷的灯笼光下难以成眠,只能感受到与僧人相遇时的情感。从关外人烟稀少的大地上,可以听到远处船只的声音,而在床前,官家的马匹已经踏碎了深夜的宁静。战争使得两淮地区平静了下来,而在这遥远的北方,秋天的夜晚里只有一只孤雁在飞翔。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来表达对汉家人民的辛苦付出和月亮的吊唁之情。诗歌赏析:《宿白云庵》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首联“寒镫寂照梦难成,但觉逢僧尚有情”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中,因灯光微弱难以入眠,而感到寂寞与凄凉。颔联“关外客船喧野岸,枕边官马踏残更”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独与喧嚣并存的氛围,反映了战乱之后社会的真实面貌。颈联“两淮烽火人初静,千里星霜雁独征”以两淮的战事平息和长距离飞行的大雁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远方亲人的挂念。尾联“为吊汉家辛苦月,夜深犹傍钓台明”则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忧国之情,以及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
《宿白云庵》不仅是王猷定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对那个时代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