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情忆汪涤芸

春风又至,念故人此日,心怀何似,案牍劳劳,为底双鱼便慵寄。一别于今隔岁,问诗卷、添来还未。怪近日、藕孔刀兵,变幻竟如此。尘世,寄庐耳。
纵栖息晏游,有甚滋味。不如归是,拚饮中山博沉醉。知否吾侪拙甚,风月外、更无长技。但举首、南望也,故园芜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红情忆汪涤芸》是一首由清末诗人王易创作的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状态。

王易作为清末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冲突。《红情忆汪涤芸》便是这样一首充满情感的作品,它通过春风、案牍等意象,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怀旧情绪和对过去的眷恋。诗中的“春风又至,念故人此日,心怀何似,案牍劳劳,为底双鱼便慵寄”这几句,不仅描绘了季节的更替与个人的心境,更是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在《红情·忆汪涤芸》中,王易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与人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世界。春风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符号,常常被用来象征新生或变化;而案牍则是文人墨客工作的象征,暗示着一种责任与使命。这两者的结合,不仅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共存,更是对主人公生活状态的一种隐喻。

《红情·忆汪涤芸》还蕴含了对历史的反思。诗中所提到的“藕孔刀兵,变幻竟如此”,可能暗指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以及战争带来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描写,王易不仅展示了个人情感的世界,也触及了更广泛的历史和社会议题。

《红情忆汪涤芸》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表达的诗歌,也是一扇窥探清末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