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民国十五六年,余卜居圣湖之滨。每来往孤山,见道侧孙花翁墓埋没蓬颗间,心焉伤之,拟为修葺,未果也。旋闻湖滨筑路,墓将被毁,方商之周湘舲,谋迁葬,得易大岸自杭急扎,云墓已毁。湘舲立遣人往杭道地,则仅得束棺之铁及石碣、石案诸物,棺椁则云已化尽。湘舲乃与刘翰怡筑冢于道左高阜,表曰宋词人孙花翁墓,树石

词心百结,付一往沈冥,罢歌苌楚。怨痕梦缕。尽秋坟夜唱,鹤衣愁舞。坏土飘零,莫话西陵风雨。逐流去。问尘世那寻,堪葬花处。(一章)
穿冢空自许。甚没分同归,段桥西路。菊泉荐俎。好萧条异代,共盟幽素。满目江山,谁省骚人意苦。漫回伫。折冰弦、恨深重鼓。(二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扫花游·民国十五六年》

这首词是清代诗人刘翰怡所作的《扫花游》,创作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全词以回忆和怀念为主,表达了对孙花翁墓地被毁、遗骸无存的痛惜之情。通过描绘月泉汐社等文学团体的兴衰变迁,抒发了作者对于历史长河中文人命运的关注与感慨。

作品内容:

  1. 开头:词以霜花已谢和雁影空留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2. 中间部分:通过回忆月泉汐社等文学团体的历史变迁,抒发了对于历史长河中文人命运的关注与感慨。同时,也提到遗骸无存的情况,表达出深深的痛惜之情。
  3. 结尾:表达了对后世作者的期待,并强调即使没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