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日本感赋

汉土西看白日昏,伤心胡虏据中原。
衣冠谁有先朝制?
东海翻然认故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避地日本感赋》

朱之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字鲁玙,号舜水,浙江余姚人。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东渡日本传播儒家思想的先行者。朱之瑜在南明灭亡后,因不愿投降而选择东渡,在日本与德川光圀交往,并致力于《大日本史》的编纂工作,力图振兴中华文化。他的这种精神和行为为后世所敬仰。

《避地日本感赋》是朱之瑜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朱之瑜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其内容如下:

汉土西看白日昏,伤心胡虏据中原。衣冠虽尚有先朝制度,东海翻然认故园。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面对故国时的心情,他看到西方的天空被黑暗吞噬,心中满是悲伤,因为胡虏占据了中原,这让他感到无比心痛。尽管故国的服饰还有着先朝的制度,但在东海彼岸,他却能清晰地认出自己的故乡。

朱之瑜不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理念。《避地日本感赋》中的诗句“衣冠虽有先朝制”反映出他对先朝传统的尊崇,而“东海翻然认故园”则体现了他不屈的民族精神。朱之瑜在异国他乡传播儒家思想,努力使日本的文化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朱之瑜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世界,虽然国家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化的交融也日益增多,但坚守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我们的责任。朱之瑜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即使在异域他乡也能坚持自我,不忘根本。

《避地日本感赋》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份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责任的精神遗产。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信念、有追求,就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