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元明宫

扪萝几度到峰头,九日登临续旧游。
意外仙缘诗尽幻,眼前风景画难收。
白云跨水分双涧,红叶埋村露半楼。
归云玉箫新月下,一声吹澈海天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登元明宫”是清代诗人朱伦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朱伦瀚(1620年—1702年),字仲升,号云巢,又号云巢居士,浙江德清人。作为清朝中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 诗歌原文
    > 扪萝几度到峰头,九日登临续旧游。
    > 意外仙缘诗尽幻,眼前风景画难收。
    > 白云跨水分双涧,红叶埋村露半楼。
    > 归云玉箫新月下,
  3. 诗歌内容解析
  • 首联“扪萝几度到峰头,九日登临续旧游”:这句表达了诗人多次攀登,到达山顶,并延续以往的游览经历。
  • 颔联“意外仙缘诗尽幻,眼前风景画难收”:这里描绘出一幅仙境般的画面,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而眼前的景色如同一幅精美的画作难以完全捕捉。
  • 颈联“白云跨水分双涧,红叶埋村露半楼”: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 尾联“归云玉箫新月下,”:尾联则以月光下的玉箫声作结,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1. 主题与象征意义
  • 仙界与人间的对比:诗中通过对“意外仙缘”和“眼前风景”的描绘,展现了仙界的虚幻与现实的美丽。
  • 自然与人的互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与敬畏。
  1. 艺术手法分析
  • 用典及典故的使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个典故和诗句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发短更苍堪帽落”借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年老的形象;“水鸟衔鱼来去飞”,则是采用了《庄子·外物》中的寓言故事来寓意世事变迁。
  • 意象的运用:诗中通过“白云跨水”、“红叶埋村”、“归云玉箫”等意象,构建出一个既虚幻又真实的世界,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1. 文化背景与社会影响
  • 历史地位:“九日登元明宫”在清代诗坛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 后世影响:这首诗对后世的文人骚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九日登元明宫》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