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红蘋白,正良夜新秋,溽暑初去。偏是悲秋秋士,与秋先遇。西风似解相违久,祇着意飕飗庭树。一番凉月,一番清露,一番疏雨。
曾记得紫萸黄菊。我扶病登台,送君行处。几度流光,又听元蝉哀诉。秋来秋去无人管,祇不许朱颜如故。登高携酒,向天搔首,问天不语。
桂枝香立秋日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桂枝香·立秋日作》是清代诗人吴重憙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也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内容上看,《桂枝香·立秋日作》描绘了立秋时节自然界的变化。蓼红蘋白,良夜新秋,溽暑初去,这些生动的景象勾勒出一幅秋天的图景。作者特别指出“偏是悲秋秋士,与秋先遇”,表达了自己对于秋天的独到感受和对季节变迁的敏感。这种对秋天的深刻体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从艺术手法上看,吴重憙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西风似解相违久,祇著意飕飗庭树”中,西风与秋风的巧妙对比,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加深了读者对秋天氛围的感受。此外,“一番凉月,一番清露,一番疏雨”,通过连续三次的描写,形成了一种时间上的递进感,使整个作品的节奏更加丰富,同时也强化了秋天凄凉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从历史和文化价值来看,吴重憙作为清末民国初的重要词人,其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变迁。通过对《桂枝香·立秋日作》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进过程,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桂枝香·立秋日作》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也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