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庄烈帝

先王俭德从来少,声色何曾进御前。
饥馑荐臻兵更逼,恬嬉沿误鼎随迁。
忧民实下千行泪,传警常惊一夜眠。
遥望园陵风雨夕,六龙肃肃尚行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追悼庄烈帝》是清代诗人吴芳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背景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吴芳权,字建衡,号五峰,生于崇祯庚午,卒于康熙三年。他的生平与诗歌的创作紧密相连,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感悟。
  • 吴芳权的诗歌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立场和情感体验。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先王俭德从来少:这句表达了古代君王节俭的品质很少见,强调了历史的奢侈与现实的简朴之间的对比。
  • 声色何曾进御前:暗示帝王生活的奢靡和对艺术文化的忽视,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
  • 忧民实下千行泪:描绘了诗人因忧虑民众疾苦而流泪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 传警常惊一夜眠:表达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因担忧国事而难以成眠的焦虑心情。
  • 遥望园陵风雨夕:描述了诗人遥望故国的景致,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失落和哀愁。
  • 六龙肃肃尚行天:通过描写六龙(天子的车驾)的庄严行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1. 作品赏析
  • 通过对《追悼庄烈帝》的深入分析,可以感受到吴芳权如何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对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的理解。
  •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吴芳权的艺术成就,还反映了清代晚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追悼庄烈帝》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理解清代晚期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及其在历史语境中的丰富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