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庙古梓行

杜家庙前古梓树,阅历岁年不知数。
直从崖底出崖巅,偃蹇轮囷踞当路。
黛色千寻撑碧空,苍皮百尺磨青铜。
宵来蓦地作雷雨,知是枝叶摇天风。
川岳钟灵生奇杰,千百万中得其一。
何意双龙此蜿蜒,短长大小相俦匹。
其上闻有神灵栖,云旗飘瞥雾马嘶。
枌榆父老勤作社,神箫巫鼓相挨挤。
间言仁庙南巡事,鸾皇发声著神异。
至今铁牌题识明,康熙三十八年铸。
乃知人物贵负奇,遭逢不计早与迟。
此树托根几百载,始得躬逢敕护时。
又知持地慎毋苟,寄托乾坤期不朽。
假令野火得烧空,焉得长翘行客首。
徘徊瞻望一咨嗟,灵气郁郁生枝丫。
丞相柏生锦官宅,窦氏桂老燕山家。
力支大厦诚能荷,莫向风尘愁坎坷。
却怜生长匠石门,材不材间犹剩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杜家庙前古梓行”是清代诗人吴曾贯的一首古诗《杜家庙古梓行》中的名句。这首诗通过对杜家庙前古梓树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树木历经风雨、岁月沉淀的美丽,更蕴含了对自然与历史沧桑感的深刻理解。

吴曾贯,清代诗人,其作品《杜家庙古梓行》以其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以及人类历史的独到见解。该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也在思想和情感上给读者以深远的影响。

首句“杜家庙前古梓树”,便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通过简洁的开头,引出了杜家庙前那棵历史悠久的古樟树。这棵大树不仅是一个地点的指示,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的一个象征性元素。

诗中“直从崖底出崖巅,偃蹇轮囷踞当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这棵老树的生长轨迹,它既从山崖底部生长到顶端,又以其独特的形态蜿蜒曲折地占据着道路的中心位置。这不仅是对一棵古树的描写,也是对生命力顽强、不畏艰难的象征表达。

诗中“黛色千寻撑碧空,苍皮百尺磨青铜”则进一步运用了比喻,把古樟树的枝叶比作是支撑天地的翠绿色彩,而树皮则如同历经沧桑的铜器一样坚硬光滑。这种比喻使得古樟树的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与自然力量敬畏的情感。

最后两句“宵来蓦地作雷雨,知是枝叶摇天风”,则是对这棵树经历雷雨天气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一种自然界的无常和生命的坚韧不拔之感。这不仅是对树木本身的赞美,也是对所有生命在面对逆境时的赞歌。

《杜家庙古梓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它通过对杜家庙前古樟树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生命力的伟大。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棵树的赞美,更是对自然、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