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卧龙石

蛮民不凿井,结庐傍水浒。
过客停征骖,亦作东道主。
初夏日晷长,到来已亭午。
轰轰雷数声,云脚拖衡宇。
对面千仞出,上雪而下雨。
溪草抽碧线,岭树翻白羽。
景色分浓淡,高低异寒暑。
他日逢云林,烦将画图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卧龙石》是清代诗人李苞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李苞,字元方,是清代的诗人,曾担任过山东盐运司运同等职务。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作品收录在《敏斋诗草》、《巴塘诗草》中。
  1. 作品原文
  • 原文节选:“蛮民不凿井,结庐傍水浒。
  • 诗意解析:首句“蛮民不凿井”描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他们不依赖人工挖掘的水井,而是直接利用自然水源。接下来的“结庐傍水浒”则形容了这种生活形态,即人们居住在靠近溪流的地方,用简陋的木屋或茅屋居住,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使用了“对面千仞出,上雪而下雨”等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山水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 意境深远:《宿卧龙石》通过简单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超然,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高度赞颂和内心世界的向往。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李苞的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清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 文化价值:通过这首诗,后人可以了解到清代社会的风貌以及当时人民的生活方式,对于研究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现代影响
  • 传承至今:《宿卧龙石》不仅在当时被广泛传诵,而且其优美的诗句跨越时空,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显示了古典文学作品的永恒魅力。
  • 教育意义:这首诗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纳入中小学教材和各类文学教育课程中,成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材料,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宿卧龙石》不仅在文学领域内享有盛誉,也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广泛研究和传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