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洞庭湖洲

鼓枻洞庭水,水落春未达。高洲聊可登,骋目湖堧阔。
迥拟驰平野,浩若游大漠。草木旷不殖,人禽迹亦绝。
叠石蛟龙宫,沈沙鼋鼍壳。帝子几时降?广乐何处作?
想当飞涝下,凹凸尽汩没。睇彼深广中,谁信此堪托?
巨浸适未觏,还泛潇湘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洞庭湖洲》是清代诗人李宪噩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洞庭湖高洲时,面对辽阔湖面的壮丽景象和孤独感受的抒情诗作。以下是对该作品及其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内容:《登洞庭湖洲》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洞庭湖的浩渺和荒凉之美。诗句如“鼓枻洞庭水,水落春未达”表达了作者乘坐小船在洞庭湖上行进,水势减弱至春日未能到达的情景;再如“高洲聊可登,骋目湖堧阔”,描绘了作者站在高处眺望湖面,开阔无垠的景色让他心生感慨。
  2. 艺术手法:《登洞庭湖洲》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象赋予了生命与情感。例如,“草木旷不殖,人禽迹亦绝”表达了一种荒凉之感,同时“帝子几时降,广乐何处作?”则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过往荣光的追忆。
  3. 历史背景:《登洞庭湖洲》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古典诗词与新兴的文学形式并存。李宪噩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变化和文人的内心世界。
  4. 文化影响:《登洞庭湖洲》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文学才华,也代表了清代中期文人的审美情趣。诗中对洞庭湖的自然描写,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怀旧情绪,都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登洞庭湖洲》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示了清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社会的文化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