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篇

鱼之洋洋,避我钓竿。鱼则无求,维钓有干。飞尘疾流,实行路难。
影乱于目,迹乱于足。谓是寐言,杲杲日瞩。悠悠寸心,系我河曲。
云乎归休,谁我此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钓鱼篇》是清代诗人李锴创作的一首乐府曲辞,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钓鱼时的情景和心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鱼之洋洋,避我钓竿。
  • 鱼则无求,维钓有干。
  • 飞尘疾流,实行路难。
  • 影乱于目,迹乱于足。
  • 谓是寐言,杲杲日瞩。
  • 悠悠寸心,系我河曲。
  • 云乎归休,谁我此复。
  1. 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
  • 李锴(1686—1755),字铁君,奉天铁岭人。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以其精湛的诗作和书法而闻名。除了诗歌,他还有《睫剿集》《睫剿后集》《含中集》《原易》《春秋通义》《尚史》《南史稿》等多种作品。
  1. 诗歌赏析
  • 《钓鱼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钓鱼过程中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体验。诗中的“鱼之洋洋,避我钓竿”等句,生动地描绘了鱼儿游弋的情景,以及作者在钓鱼时的心情。
  • 诗中的“飞尘疾流,实行路难”等句,不仅描绘了钓鱼时的环境,还反映了作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态度。
  1. 艺术特色
  • 《钓鱼篇》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富有诗意和深度。例如,诗中的“鱼之洋洋,避我钓竿”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洋洋”来暗示鱼儿的活泼和自由,而“避我钓竿”则表达了作者钓鱼时的专注和耐心。
  •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描写,如“朝日敛红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文化价值
  • 《钓鱼篇》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悟。
  • 这首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钓鱼篇》作为一首经典的乐府曲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