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见月感赋

北渚水初落,天涯秋已分。
那知今夜月,各照一方云。
关塞渺无极,商声不可闻。
蓟门风雪早,况瘁剧思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见月感赋》是清代诗人李含章的作品

《中秋见月感赋》是一首五言律诗,由清代的著名诗人李含章(兰贞)创作。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节夜晚的景色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
  • 李含章,字兰贞,晋宁人。他是侍郎因培的女儿,叶佩荪的继室。他的诗歌作品有《蘩香诗草》。
  1. 诗句原文:
  • “北渚水初落,天涯秋已分。”描述了中秋节夜,北渚的水开始退去,而远方的秋天已经显现出它的不同寻常。
  • “那知今夜月,各照一方云。”表达的是作者不知道今夜的月亮会照亮各自不同的天空中的云彩。
  • “关塞渺无极,商声不可闻。”描绘了边关辽阔无垠的景象,以及声音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辨识。
  • “蓟门风雪早,况瘁剧思君。”则是在描述蓟门地区早有风雪,并且因为思乡之情更加剧烈。
  1. 文化内涵:
  • 中秋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题材之一,通常象征着团圆和圆满。诗人借此抒发对于家人团聚和国家统一的渴望。
  • 诗中的“明月易低人易散”与王十朋的“中秋玩月小蓬莱,云掩清光不”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短暂和易逝的感慨。

《中秋见月感赋》不仅是一首诗词的艺术创作,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意义,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景和文化传统的赞美与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