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 秋晓

雁声初到,远梦惊回早。残月残灯和泪照,闲忆去年秋草。
起来检点芙蓉,愁红恰与人同。赢得一身憔悴,哪堪更对秋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平乐·秋晓》是明朝李雯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在秋天清晨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以及内心的哀愁与孤独。下面将详细介绍《清平乐·秋晓》及其作者:

  1. 作品简介
  • 作者背景:李雯,字舒章,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着深厚的文学交往。其作品多反映出个人的情感以及对时事的感慨。
  • 诗词原文:《清平乐·秋晓》原文如下:“雁声初到,远梦惊回早。残月残灯和泪照,闲忆去年秋草。起来检点芙蓉,愁红恰与人同。”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日清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感伤。
  1. 作品赏析
  • 意象运用:李雯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典型的意象,如雁声、残月、残灯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还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雁声初到象征着秋日的到来,而远梦惊回早则表现了从梦境中醒来时的恍惚感觉,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
  • 情感表达: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李雯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哀愁与孤独。残月残灯和泪照暗喻着作者在孤寂中的凄凉,而闲忆去年秋草则透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不舍。此外,“起检点芙蓉”一句,更突出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而愁红恰与人同则表达了与美好事物相伴随而来的忧愁与无奈。
  1. 创作背景
  • 历史环境:李雯生活在明末清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个人经历:尽管李雯的具体生平事迹未详,但可以推测他的个人经历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作为一个文人,他的生活可能并不顺遂,这也使得他在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更多的忧思与感慨。

《清平乐·秋晓》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也是一幅展现古人生活哲学与艺术追求的画卷。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读者在欣赏这首词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以获得更深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