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戊戌二月寄拔可长兄杭州

恨轻被、红尘缠著。往岁湖山,似曾留约。梦里沧波,去帆摇曳向何托。竹窗灯火,欢笑地,浑如昨。畅好故园春,却孤我、听莺栏角。
萧索。恁苏堤柳色,犹倚翠腰新削。湔裙又近,有多少、画桡芳酌。奈别后、恻恻寒轻,怕征袂、和人飘泊。漫细数归期,容易江莲香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亭怨慢·戊戌二月寄拔可长兄杭州》是清代李慎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故乡、亲人以及往昔岁月的怀念与不舍。下面将详细探讨此词:

  1. 创作背景:词的创作时间为戊戌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此时词人正居住在杭州。根据《墨巢丛刊》一册记载,李慎溶的这首词附于其父的词集后,反映了其家族对文学艺术的共同追求和情感寄托。

  2. 词中意象:《长亭怨慢·戊戌二月寄拔可长兄杭州》中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红尘”代表着世俗的生活,而“湖山”则象征着诗人心中的自然美景与理想之地。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哀愁与期盼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

  3. 情感表达: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词中流露出深深的怀旧情绪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词人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无奈。

  4.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的作品,此词在文学史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展现了当时文人的艺术风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与文化氛围。通过研究李慎溶及同期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对传统诗词的继承与发展。

《长亭怨慢·戊戌二月寄拔可长兄杭州》不仅是李慎溶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之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