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 寄胜力

浦湿芦花,林翻柿叶,秣陵秋雨秋风。京国离筵,难忘佛阁双松。倦游只恋江南住,闻故人、曾到山东。别青门、两听花鹃,三见霜鸿。
鹤头书下芙蓉幕,转铜驼旧巷,扑鬓尘红。玉蝀天街,朝朝缓过骄骢。黄盘锦制朝衫称,胜年时、狐腋蒙茸。但愁君、米一囊轻,酒五杯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寄胜力》是清代诗人李符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秋雨秋风吹拂下,描绘了作者在京城(今北京)的离愁别绪以及他对故友的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解析此词的内容:

  1. 创作背景
  • 时代:该词作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
  • 作者:李符,字分虎,号耕客,浙江秀水人,有“浙西三李”之誉。
  1. 内容概述
  • 场景描写:诗中描述了浦边湿润的芦花和翻飞的柿叶,以及秣陵秋雨秋风所带来的凄凉景象。
  • 离愁别绪:表达了作者因政治原因离开京城(今北京)时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对于佛阁双松的怀念。
  • 对故人的思念:通过提及与故友在山东的相聚,抒发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
  1. 艺术特点
  • 细腻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 意象运用:运用了“浦湿”、“林翻”等具有画面感的自然意象,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
  • 语言精炼:整首词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体现了李符深厚的文学功底。
  1. 文化背景影响
  • 文学地位:李符作为“浙西三李”之一,其文学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诗词鉴赏:通过对《高阳台·寄胜力》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1. 现代视角下的重新解读
  • 情感共鸣:虽然时代已远,但现代人可以从中感受到类似的离别与重逢的情感体验。
  • 文化传承:通过对古代诗词的学习与研究,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高阳台·寄胜力》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清代诗歌风格和诗人情感世界的窗口。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