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步承熙寺

熙宁古刹有遗踪,零落亭台第几重。
镫影照残僧鬓短,苔痕添上佛头浓。
豫章白昼号风雨,废院黄昏寂鼓钟。
四十八庵何处问,荒烟如许一扶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偶步承熙寺”是李馥的作品,出自清代的《偶步承熙寺》,这首诗描绘了寺庙的残破景象以及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偶步承熙寺》的作者李馥(毓才),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人的生活状态。通过阅读他的诗歌,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

  2. 作品原文:诗中“熙宁古刹有遗踪,零落亭台第几重”展现了寺庙虽然历经风雨但仍保留着一些遗迹,而“镫影照残僧鬓短,苔痕添上佛头浓”则通过灯光映照下的僧人形象与苔藓增添了古寺的沧桑感。

  3. 历史背景:诗中的“豫章”指的是江西省南昌市,而“白昼号风雨”可能是指该地在晚清时期曾经历的自然灾害。“废院黄昏寂鼓钟”描绘的是废弃的寺院在黄昏时分的寂静。

  4. 艺术手法:李馥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如“灯影”、“僧鬓”和“苔痕”,来传达一种静谧而又深沉的氛围。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中所描述场景的情感色彩。

  5. 文化价值: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同时,它也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某些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

《偶步承熙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情感表达。对于喜爱文学和历史的朋友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也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