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古刹有遗踪,零落亭台第几重。
镫影照残僧鬓短,苔痕添上佛头浓。
豫章白昼号风雨,废院黄昏寂鼓钟。
四十八庵何处问,荒烟如许一扶筇。
偶步承熙寺
[清] 李馥(毓才)
熙宁古刹有遗踪,零落亭台第几重。
镫影照残僧鬓短,苔痕添上佛头浓。
豫章白昼号风雨,废院黄昏寂鼓钟。
四十八庵何处问,荒烟如许一扶筇。
赏析:
李馥,这位清朝的诗人,以一首《偶步承熙寺》留下了他独特的文学印记。此诗通过对承熙寺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过去辉煌与现今荒凉的深刻感受。
首句“熙宁古刹有遗踪”,直接点明了诗题中的“承熙寺”,并暗示这座古刹曾经的辉煌历史。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零落亭台第几重”则揭示了寺庙建筑的衰败与凋零,表达了一种无法挽回的沧桑感。这种从辉煌到衰败的转变,不仅映射了历史的变迁,也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
接下来的诗句“镫影照残僧鬓短,苔痕添上佛头浓”,更是将画面推向深入。这里的“镫影”和“佛头”不仅是物理的描绘,更富含深意。一方面,通过“镫影”暗示寺庙中僧侣的身影,映衬出他们因岁月而略显苍老的容颜;另一方面,“佛头”被苔藓所覆盖,象征着佛教的神圣和庄严逐渐被时间侵蚀,透露出一种宗教文化的没落之感。
第三句“豫章白昼号风雨,废院黄昏寂鼓钟”,通过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现力。在豫章地区,白天常有风雨之苦,而到了黄昏时分,寂静的氛围又让鼓声显得格外突兀。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寺庙在风风雨雨中的孤寂与无助。
最后一句“四十八庵何处问,荒烟如许一扶筇”,则进一步扩展了主题。这四十八庵原本是寺庙的一部分,如今却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有荒烟袅袅和孤独的行者。这里既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留恋,又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凉。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依旧但人事已非的寺庙形象。通过对寺庙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其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内涵,还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