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藤堡暮归

山路沿陂陀,晚云指霮䨴。
夕阳下平野,影在飞鸟背。
近郭见村墟,归人纷负戴。
远闻呼牛声,杂出烟林外。
茅屋三五椽,低与树影配。
朴俗乐晨桑,小市足鲑菜。
即此亦羲皇,何分古今代。
行行就人烟,不警村犬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藤堡暮归》是清朝李蘅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傍晚图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信息:李蘅是清朝的一位举人,以诗文著称,有《小潇湘馆集》等作品留传。
  • 时代背景:诗作写于清朝道光年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气息。
  1. 诗意解析
  • 自然景色:诗中“山路沿陂陀,晚云指霮䨴”描绘了蜿蜒的山路上,晚霞映照着天际的景象。
  • 人文环境:诗人观察到“夕阳下平野,影在飞鸟背。近郭见村墟,归人纷负戴”,展现了一个和谐的乡村生活场景。
  1. 艺术特色
  • 语言表达:诗篇采用朴素的语言,却能生动传达出乡村的宁静与和谐,如“朴俗乐晨桑,小市足鲑菜”等句,展示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夕阳下平野,影在飞鸟背”,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美和生命力。

《白藤堡暮归》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