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无多路,惊看战垒高。
秋原断烟火,破屋长蓬蒿。
党恶曾鸣镝,同仇更带刀。
负嵎氛尚炽,扫荡仗戎韬。
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是清代诗人沈丙莹的作品。在这首诗中,沈丙莹以沉痛的心情描绘了战后荒凉的景象,并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 内容概述
- 战乱后的萧条:诗的首句“出郭无多路,惊看战垒高”通过“无多路”与“战垒高”形成鲜明对比,暗示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荒凉。
- 百姓生活困苦:接下来的诗句“秋原断烟火,破屋长蓬蒿”生动展现了战后百姓生活的苦难,断烟火意味着生计中断,长蓬蒿则象征着家破人亡。
- 社会动荡的影响: “党恶曾鸣镝,同仇更带刀”表现了社会动荡时期的暴力与冲突,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恐惧和无助。
- 背景介绍
- 作者生平:沈丙莹生活在清朝末年,其作品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他的诗作不仅记录了历史,还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 创作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晚清时期,一个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年代。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腐败,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 艺术手法
- 情景交融:沈丙莹善于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通过对战后环境的描写,深刻表达出内心的悲凉与哀怨。
- 语言风格:诗歌采用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通过质朴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情感。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沉重影响。
《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不仅是沈丙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也激发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沈丙莹的诗作,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