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路遗黎返,遥闻赐复恩。
枌榆迷旧径,井灶出颓垣。
雁集嗟无室,乌啼不见村。
饥肠饱新谷,耕者几人存。
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觅路遗黎返,遥闻赐复恩。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沈丙莹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乱后修文县的深深感慨。全诗分为四个部分:觅路遗黎返、遥闻赐复恩、枌榆迷旧径、井灶出颓垣。下面是对这些诗句逐一翻译和注释:
- 寻路归民:“觅路遗黎返”意味着寻找返回的道路,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这反映了诗人对于重建社会秩序和民生的关注。
- 听闻恩泽:“遥闻赐复恩”表达了诗人通过传闻得知朝廷已经给予了一定的恢复政策和恩惠。这不仅是对政治秩序的一次回应,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 田园荒芜:“枌榆迷旧径,井灶出颓垣”描绘了战后乡村的景象。旧时的路径被树木遮蔽,而房屋则破败不堪,反映出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 鸟鸣不闻:“雁集嗟无室,乌啼不见村”进一步描绘了战后的荒凉景象,鸟儿在失去家园后只能在空旷的地方哀鸣,而村庄则因为战火而消失。
- 饥饿与收获:“饥肠饱新谷,耕者几人存”表达了诗人对于农民辛勤耕作却面临饥饿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可能因此而减少的耕地面积。
沈丙莹的《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映,也是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清代诗歌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