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长子返白门长子旧镇闽留滞十六载矣

措足知何地,能归尚此身。
花怜岭外杂,酒是故园醇。
飞絮茫无者,闲云亦有邻。
去时城郭改,旧侣欲谁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长子返白门长子旧镇闽留滞十六载矣》是一首清代的作品,由周亮工创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周亮工(1612年~1672年),字元亮,号栎园,又号灵严禅师,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他博极群书,爱好绘画和篆刻,工诗文。其著作有《赖古堂集》、《读画录》等。
  1. 作品原文
    八载予三至,支离剩此身。谁怜单外客,又送故乡人。米说江南贱,烽传海上频。将军今亦厌,醉尉莫相嗔。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深切同情与牵挂。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友人离去的不舍,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故土的眷恋。
  1. 艺术特点
  • 周亮工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如“支离剩此身”、“花怜岭外杂”、“酒是故园醇”等,这些句子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清朝时期,国家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社会变革,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离乡背井,四处漂泊。周亮工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学识和广泛兴趣的文人,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心路历程。
  1. 文化价值
  •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和历史变迁。

《送王长子返白门长子旧镇闽留滞十六载矣》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风格,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