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 送春

此恨真千古。忍匆匆、临歧把酒,送春归去。几曲阑干闲倚遍,总是没情少绪。但望里、夕阳无语。残梦一丝风剪断,问谁为、题破伤心句。此别也、嗟何遽。
画楼无计留春住。尽销魂、红稀绿暗,美人迟暮。芳草连天天接水,更隔几重云树。君莫问、春归之路。流水落花遭小劫,算人间、天上无凭据。此去也,归何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缕曲·送春》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春天逝去、友情难续的感慨之作。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五年(1675年),当时作者离居北京千佛寺,因感念友人的遭遇而创作。纳兰性德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友情的深刻留恋。

《金缕曲·送春》的词牌名“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等。这些名称反映了词作的风格特点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词作以《东坡乐府》所载为最早,但句豆平仄与后世诸家颇有不同,因此以《稼轩长短句》为准来调整词体。这表明了作者在创作时对传统词体的尊重以及对后来者的影响考虑。

从内容上来看,《金缕曲·送春》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与即将过去的春天之间的巨大反差。词人以燕子为象征,将眼前的景象与心中的愁绪融合在一起,抒发了对春天逝去的深深不舍和对未来的忧虑。这种对比突出了季节更迭中的情感变化,也体现了词人与自然、时间的关系。

从情感色彩上讲,这首词充满了悲伤与不舍。词人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引出对朋友的思念,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深厚友情。尽管岁月流转,人事已非,词人依然珍视这段友谊,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感到担忧。这种情感的深沉与真挚,使这首词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金缕曲·送春》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情感世界,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