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昨争碧,疏荷今弄青。
微波想鸥鹭,永夜乱蛙萤。
明岁花应放,何时叶可听。
凭阑吾对汝,幽绝两忘形。
山中观物杂咏
介绍
《山中观物杂咏》是清代诗人易顺鼎创作的一首组诗。
易顺鼎的《山中观物杂咏》是一组以山中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共六篇,每篇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蕴含了深厚的哲理。
第一首“涧失女猿久,千钱新赎归。莫啼深峡树,防湿定僧衣。笼槛刑应免,山林事已非。主人蔬果俭,恐尔亦难肥。”通过描绘深山中的小猴子失去了伙伴后被人们赎回的情景,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山林保护的重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首中,“百草未成腐,流萤何遽多。隔阑吹不度,当涧坠如何。”描绘了秋季夜晚的景象,流萤飞舞,映照着山谷,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美感。这既体现了易顺鼎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入微,也表现了他追求自然之美的艺术境界。
第三首中写到,“大化原无联,微生共有涯。支离吾欲忏,截臂问三车。”此诗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烦恼,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通过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易顺鼎鼓励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
第四首“谁持白日照,仙魅在岩阿。”则描绘了一幅仙气缭绕、神秘莫测的图景,反映了易顺鼎对超然物外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第五首中,“微物关秋气,空山映晚酡”描绘了秋天山中景象,以及夕阳下的空山之美。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蕴含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哲学意味。
第六首,“山僧强解事,为我慕陶公。学种先生柳,安知晋代风。”此诗通过描绘山中的和尚学习陶渊明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作者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不仅是对古人隐逸精神的一种追忆,也体现了易顺鼎本人对隐逸生活的高度认同和追求。
《山中观物杂咏》是易顺鼎以山中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集,其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蕴含了丰富的哲理。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