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留清气,虚空一鉴磨。
晚花凉照影,秋水静无波。
不识圆时好,谁怜缺处多。
闲云如解得,莫向月前过。
望夜见月
介绍
《望夜见月》是明代诗人陶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作者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面对月亮引发的感慨和人生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作者简介:陶安,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后,出迎,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于任。其诗歌多反映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诗歌原文:
半年不见团团月,或是天阴或病中。
镜影偏随今夜满,鬓华不与向时同。
似怜偃仰空檐下,曾照婆娑舞剑雄。
遥想清光千里共,儿孙对此忆衰翁。诗歌解析:《望夜见月》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月亮情景,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及对人生无常的沉思。前四句表达了一种时空变迁带来的感慨,诗人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月亮变化,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易逝。后四句则转向个人情感的体验,描述了自己曾经辉煌如剑的英雄形象被岁月所侵蚀,而如今只能通过仰望星空来怀念过去的辉煌。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
艺术风格:《望夜见月》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传达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艺术风格不仅体现了陶安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现了他在诗歌表达上的独到见解和创新精神。
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被视为美好、团圆和希望的象征。陶安在诗中提到的“儿孙对此忆衰翁”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也可能暗含了对家族和后代的深深关怀。此外,诗歌中的“空檐下”、“舞剑雄”等意象,还可能隐喻着英雄迟暮的悲哀和对过往辉煌的无限追思。
《望夜见月》作为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也在历史文化层面承载了丰富的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