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至金陵故居吊刘姬

罢絮光阴萍满池,春风吹鬓白成丝。
明知生累翻悲死,难遣中年况近衰。
花竹每思初种日,江山重见独来时。
人间万事成追悔,地老天荒却怨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至金陵故居吊刘姬》是一首清代俞明震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晚号觚庵,浙江山阴人。他少年时即以诗才闻名,曾于光绪十六年中进士,后历任刑部与道员等职。在甲午战争期间,俞明震曾短暂参与唐景崧幕府,但最终因政治变故而离去。晚年时,他定居江南,并在西湖修筑了住所,与多位文人雅士有过交往。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
    罢絮光阴萍满池,春风吹鬓白成丝。
    明知生累翻悲死,难遣中年况近衰。
    花竹每思初种日,江山重见独来时。
    人间万事成追悔,地老天荒却怨谁。
  • 译文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景象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叹。首句“罢絮光阴萍满池”描绘了时间流逝如水般无痕,而自己如同水上浮萍随波逐流。接下来的诗句“明知生累翻悲死,难遣中年况近衰”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经历的无奈和对年龄增长带来的衰老感的无力回天。最后两句“花竹每思初种日,江山重见独来时”则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缅怀以及对再次踏上旅途时的激动心情。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过往的无限眷恋。
  1. 艺术特色
  • 《重至金陵故居吊刘姬》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例如,“花竹每思初种日”中的“花竹”不仅指自然界的美好植物,也暗喻着诗人内心的纯真和希望。这种用象征手法表达深层情感的方式,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哲理和艺术深度。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如对仗、排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朗诵效果。此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经历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大自然的背景之中,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重至金陵故居吊刘姬》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也是俞明震对人生、时光以及自然的一种深刻反思和艺术表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深入了解并欣赏这首诗及其作者,无疑能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