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岩敛众妙,惠风荡疏木。
洞穴无人居,玲珑辟华屋。
春阴香乳流,谷温瑶草绿。
出户见前峰,重云无断续。
乘兴复杖藜,行歌散烦促。
古树含丹葩,余雪长灵瀑。
僧扉凿阳崖,茶臼入深竹。
采真客安往,怅望空山曲。
早春三天洞至仙人岩
介绍
《早春三天洞至仙人岩》是明末清初诗人施闰章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施闰章,字尚格,号愚山,浙江嘉善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以诗作和散文见长。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原文:寒岩敛众妙,惠风荡疏木。洞穴无人居,玲珑辟华屋。春阴香乳流,谷温瑶草绿。出户见前峰,重云无断续。乘兴复杖藜,行歌散烦促。古树含丹葩,馀雪长灵瀑。僧扉凿阳崖,茶臼入深竹。采真客安往,怅望空山曲。
内容解析:《早春三天洞至仙人岩》通过描绘春天的山谷景色,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意境。诗中“寒岩”与“惠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之美,也透露出作者内心对于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洞穴无人居,玲珑辟华屋”,形象地描绘了山谷中的隐秘之所,让人联想到古人隐居的生活状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难得的佳作。
艺术手法: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既有生动的描绘,又有深沉的抒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世界。同时,诗人运用了一些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如“古树含丹葩”中的花蕊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馀雪长灵瀑”则暗示着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这些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使得《早春三天洞至仙人岩》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山水诗,更是一部蕴含着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赏析评价: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早春三天洞至仙人岩》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古今诗词》一书中对这首诗进行了详细的译文和注释,为读者提供了方便的理解途径。许多现代学者和评论家也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明末清初诗歌的代表之作之一。
《早春三天洞至仙人岩》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它展现了施闰章卓越的创作才能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