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捍兵戈堤捍水,堤亘如城固如砥。堤防乃与城防同,能守则生不则死。
荆州形胜雄崔嵬,川源远自岷峨来。喷雷滚雪日千里,啮噬堤岸愁倾颓。
北岸之西四万九千丈,几费缗钱逾万帑。南岸之堤五万四千丈有余,滨江如带环田庐。
自明迄今数百载,过眼沧桑几兴废。修举全资保障十,下隰高原供灌溉。
我来鄂渚阅五秋,年年鼓浪腾洪流。潜沔江汉祸尤烈,天乎何酷民何尤。
民不怨天咎在吏,吏视民命如儿戏。可怜吏饱民益饥,上干天谴降灾异。
灾异先当防未然,力之所至人胜天。桃花春水寻常见,瓠子秋风捍卫坚。
不然徒费黄金筑,旋筑旋决嗟颠覆。临变仓皇空补苴,百万生灵葬鱼腹。
子寿比部贻我书,大堤岌岌成沮洳。恭陈二公勤守护,能救民患安民居。
我识斯堤高且厚,百余年来未溃口。泰山远胜冰山坚,河伯波臣群退走。
水利水害纷无常,要凭只手澜回狂。存亡呼吸一发系,危如累卵安苞桑。
君不见鸱鸮鸱鸮彻桑土,牖户绸缪当未雨。愿祝澜安民举安,莫待羊亡牢始补。
荆州大堤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荆州大堤行》是一首描写古代荆江大堤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忧虑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 作者简介:胡凤丹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尽管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其个人经历,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一位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 作品原文:《荆州大堤行》的诗句“城捍兵戈堤捍水,堤亘如城固如砥”描绘了荆江大堤在历史上的坚固和重要性。而“堤防乃与城防同,能守则生不则死”则强调了城墙与大堤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两者同等重要,共同构成了城市安全的基石。
- 历史文化背景:荆州作为三国时期的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的大堤,尤其是始于东晋、拓于两宋、分段筑于明代的荆江大堤,历经1600多年的风雨考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然而,正如彭孝光所言,荆江大堤存在诸多问题,如洪水来量大过河道安全泄量等。
- 诗中意象:诗中的“喷雷滚雪日千里,齧噬堤岸”形象地描述了荆江大堤在洪水季节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力量,也暗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挑战与应对能力。
- 诗的情感表达:虽然这首诗本身没有直接表达出具体的作者情感,但其背后蕴含的忧虑和关切,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可以从诗人对荆江大堤的描述中感受到。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是每一位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人所共有的。
- 现代意义:通过对《荆州大堤行》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决策的。同时,这首诗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荆州大堤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通过诗人的眼睛,记录了荆州大堤从古至今所承载的责任与挑战。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警示。通过深入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能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注,共同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