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望海

遥听洪涛声,不见波涛色。
茫茫大海中,榑桑陷深黑。
蛟龙出晦暝,鲸鳄上潮汐。
若木微影生,乌轮涌倾侧。
四山虽渐曙,大地犹未白。
东岭与西崖,阴阳互窟宅。
寒暑去来边,人间一驹隙。
黯淡悲河山,寥寥兴废迹。
我生处尘寰,亦一不速客。
俯仰古今人,怆焉流光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早起望海》是清代诗人洪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还表达了其内心的孤寂与壮志未酬的情怀。

下面将从多角度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洪繻,字月樵,原籍福建南安,后移居台湾,改名繻,字弃生。他少习举业,光绪年间考中秀才,但未能进入更高级别的考试。在甲午战争之后,他决意放弃仕途,转而从事文学创作。
  2. 诗歌原文:遥听洪涛声,不见波涛色。茫茫大海中,榑桑陷深黑。蛟龙出晦暝,鲸鳄上潮汐。若木微影生,乌轮涌倾侧。四山虽渐曙,大地犹未白。东岭与西崖,阴阳互窟宅。寒暑去来边,人间一驹隙。黯淡悲河山,寥寥兴废迹。我生处尘寰,亦一不速客。俯仰古今人,怆焉流光掷。
  3. 作品背景: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割台之役后,当时台湾面临被割让的命运,洪繻和其他同袍一样参与了抗战活动,并在战后选择不再追求仕途。
  4. 主题思想:诗中提到“黯淡悲河山”,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关切。通过描绘日出、海潮等自然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慨与心境,借景抒怀,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广阔视角。
  5. 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简练有力,意象生动,通过对比东海的浩瀚与个人的渺小来强化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壮志未酬之感。同时,诗人运用了一些传统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将日出比作“乌轮”)和拟人(将海潮描述为有生命的生物),增添了诗的表现力。

《早起望海》作为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现代诗歌,不仅表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也折射出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背景。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挣扎,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不懈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