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变陆感咏

金山如湘君,中流危插脚。
大地将变迁,一朝忽起陆。
嗟我东南天,六鳌不系足。
黑风吹蓬莱,汹涛没大麓。
此失鱼龙性,彼陷鲸鲵族。
浮沉俱已非,颠倒何其速。
而此立江干,犹可仰寥廓。
失水迩尘寰,终胜沉重浊。
我从苦海来,喜识山面目。
灵山倘有灵,我欲诉胸曲。
一溺至于今,何以脱诸梏。
闻说山当时,亦染潢池毒。
如来无完肤,与我同惨蹙。
今已换金身,无异西天乐。
宝塔凌天风,袈裟飘簌簌。
妙台岂云晞,琳宫未寂寞。
千磴摩旻穹,一洞入地轴。
江流山欲飞,万景聚一簇。
思作弥天谈,惜乎山僧俗。
东望三台山,此犹一粒粟。
试罢中泠泉,落霞满山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山变陆感咏》是清代诗人洪繻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慨。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金山变陆感咏”通过描绘金山的变化,寓意着大地的变迁与世界的动荡。诗中以“金山如湘君,中流危插脚”起笔,将金山拟人化,仿佛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湘君,屹立在波涛汹涌的江河之中。接着诗人用“大地将变迁,一朝忽起陆”表达了对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担忧。这种变化不仅是地理上的陆地兴起,更隐喻着社会秩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变。

从诗歌的形式与技巧上分析,此诗采用古典诗词的体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山川的雄伟,又有海浪的澎湃,更有天地之间的宏大变迁。特别是“黑风吹蓬莱,汹涛没大麓”等句,运用夸张和想象,将天地间的风云变幻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诗中多处使用了反问和感叹,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从诗歌的主题和寓意来看,《金山变陆感咏》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命运和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金山变化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通过对东南天地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期待。这种超越时空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从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上分析,《金山变陆感咏》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关注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等问题,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诞生的。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祖国河山的自豪,更体现了其高远的志向和深沉的情感。

《金山变陆感咏》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古诗。它通过丰富的意象、深邃的主题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变迁的独特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古代文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