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即目

吞江亭下妙高台,台外江光净不埃。
杨柳两湾云两坞,吴舟凫水入山来。
高台已共离宫杳,明月犹临蹬道边。
水调歌头来再弄,层层红树接江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山即目》是一首描写清末海外华工生活的诗歌,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异国他乡的艰辛与挣扎。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金山即目》由美国华裔作家叶祥添创作,共分为九部,这些作品不仅关注了移民个体的经历,而且深入探讨了他们与故土以及新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叶祥添利用文学的形式,将赴加华工的命运带入了当地文学的视野,并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切入,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族身份与认同的深层问题。《金山即目》的创作时间跨度从1840年至今,反映了华人移民的历程和历史背景。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个史诗式书写,还是一次探讨国族身份与认同的重要尝试。
  2. 主题内容:《金山即目》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它通过对方家四代人在金山的悲苦奋斗历程的描述,展示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状态和他们与故土亲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些华工在金山修铁路、开荒种地,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动容。
  3. 艺术特色:《金山即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华文世界里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叶祥添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那些远离家乡、面对挑战的移民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艺术手法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投入,还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感。

《金山即目》作为一首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是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一种探索,展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个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金山即目》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深度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历史的见证。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变迁,同时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