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名迫我起,我行过千里。
既越两重洋,又涉百重水。
波涛挟蛟鼍,时时向人跂。
咫尺生风云,天色迷瞻视。
身在澎湃中,轻掷同敝履。
不识有眠食,岂复有行止。
言念古战场,安能在海里。
丈夫志四方,艰难此为始。
我行过关山,一平复一险。
马角与船唇,流光常烁闪。
一入矮屋中,苍苍为之掩。
如蜂攒蜜房,如蛾傍灯焰。
不必帝京尘,缁衣已先染。
叹息古英雄,此中多沉奄。
意气幸发越,磨刀不惧剡。
摛文倚幨帷,月明星点点。
俯首念归途,胸中海潋渰。
归来阻海风,卧船经八日。
火轮不得施,心如飞箭疾。
惊浪向面生,朝阳从波出。
缩地古有人,超海今无术。
一夕玉镜平,如鲠胸中失。
问津傍蓬山,陆始水已毕。
扁舟过酒家,谁能辨清质。
身如蟠泥龙,不免蝇与蛭。
嗟彼远游子,何以同邮驿。
一出台北城,即接铁车路。
万山随转圜,千里失回顾。
虽丧磐石安,却胜舆夫步。
断虹悬空中,驶轮旋飞渡。
翘首望前途,烟云蔽午树。
息驾入城门,似马初停骛。
问我从何来,天风兼海雾。
泱漭整行装,明朝从此去。
一日复一日,行行将到家。
前途已无几,盼望转成遐。
马上有秋色,路上有秋花。
夕阳在树外,反哺有暮鸦。
惊心堂上亲,未谂餐饭加。
入门问老母,依旧两鬓华。
病体虽不康,怜子意犹赊。
只为区区者,累母望天涯。
叹息古人贤,负米亦孔嘉。
阿兄见我至,为我拂衣裳。
阿嫂见我至,为我具羹汤。
童稚先后走,相争负行囊。
自维不肖躯,满堂何皇皇。
乃知天伦中,至乐有馀长。
人生思富贵,悲喜在外旁。
呼仆啖晚饭,燥吻兼饥肠。
一饱身已困,不复思酒浆。
荆妻房外立,望我栏杆头。
相见问劳苦,翻讳己心愁。
自君之出门,不敢登高楼。
楼头红日照,楼外白云浮。
见云不见人,风信海中沤。
鲤鱼常渺渺,鸿雁自悠悠。
景物夙已换,自夏以徂秋。
桂轮圆复仄,橘柚绿已稠。
道上渐轻霜,言念季子裘。
相见虽云欢,明日将远游。
嫁君在少年,离
秋试行役感咏
介绍
《秋试行役感咏》是清代诗人洪繻的作品 。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作者进行详细解读:
作者简介:《秋试行役感咏》的作者是洪繻,他的生平经历颇为坎坷,曾在晚清时期积极参与抗敌活动,并曾担任中路筹饷局委员,与丘逢甲、许肇清等抗战志士共倡抗战。然而由于身处弃地,他选择了不妥协、不合作的生活态度,最终成为一位遗民。
诗歌原文:诗歌全文如下:“微名迫我起,我行过千里。既越两重洋,又涉百重水。波涛挟蛟鼍,时时向人跂。咫尺生风云,天色迷瞻视。身在澎湃中,轻掷同敝履。不识有眠食,岂复有行止。言念古战场,安能在海里。”
诗歌内容解析:诗歌开头“微名迫我起,我行过千里”,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压力和艰难处境时的无奈与抗争精神。接下来的“既越两重洋,又涉百重水”,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所经历的地理上的险阻与困难重重的局面。“波涛挟蛟鼍,时时向人跂”,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凶险和诗人内心的惶恐。最后“言念古战场,安能在海里”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感慨与对和平的期盼。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朝末期,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作为有志之士的诗人洪繻,目睹国家动荡不安,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诗中的“我行过关山”及“一平复一险”反映了作者亲身参与国事,不畏艰险的决心和勇气。通过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
艺术特点:从艺术上看,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心弦。《秋试行役感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一个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世界。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词中常见的抒情手法——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经历来反映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抗争。
《秋试行役感咏》不仅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阅读和研究这首诗,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同时也能启发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