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通霄路偶眺

波涛接远天,沧海接平田。
蒲帆片片飞,平地有流船。
举头东北望,海面高于山。
山巅视海浪,如望山上泉。
浪平水深黑,浪涌如雪白。
千丈若长蛇,奔驰银练色。
晴空无片云,下垂如笠泽。
行人惴惴危,海山一线隔。
到此万象卑,汪洋在咫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通霄路偶眺》是一首清代诗人洪繻的古诗。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洪繻,清代诗人,其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 他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1. 作品原文:波涛接远天,沧海接平田。蒲帆片片飞,平地有流船。举头东北望,海面高于山。山巅视海浪,如望山上泉。浪平水深黑,浪涌如雪白。千丈若长蛇,奔驰银练色。晴空无片云,下垂如笠泽。行人惴惴危,海山一线隔。到此万象…;
  2. 内容概述
  • 诗中描绘了作者站在海边高处俯瞰的情景,远处的波涛与天空相接,近处的海洋与平原相连。
  • 通过“海面高于山”的描写,表现出大海的辽阔与壮美。
  • 诗人在高处观望,将海浪与山巅的景象比作“望山上泉”,形象生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1. 艺术特色
  • 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 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过通霄路偶眺》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赞美的古诗,也是清末民国初文学艺术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清代诗人洪繻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