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遇风即事

枕上波涛鸣,水底蛟龙泣。
卸帆一梦惊,疑有狂澜入。
忆昨驾船初,浪平风习习。
天高动星斗,潮涌随呼吸。
直棹澎湖沟,遥望虎山立。
秋信中流来,北风一夜急。
浪头拍太空,鳌山高岌岌。
漰湃舟人呼,声与浪鸣悒。
鼓荡随罡风,忽向海湾集。
回视天色明,万变俱收拾。
乃知险阻间,随处可安戢。
乾坤亦幻然,江河吾且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海上遇风即事》是清代诗人洪繻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海上遇风即事》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洪繻,本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月樵,清彰化鹿港人,原籍福建南安,其先大父至忠公流寓台湾鹿港,遂家焉。他少习举业,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案首入泮,但十九年(1893年)乡试不中。乙未(1895年)割台之役时,他积极参与抗战活动,并担任中路筹饷局委员。这些背景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
  2. 诗作主题:《海上遇风即事》的主题主要围绕着海上行船的经历展开,通过描写海上遇风的情景,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诗中的“枕上波涛鸣,水底蛟龙泣”形象地描绘了海上风暴的壮观景象,而“直棹澎湖沟,遥望虎山立”则表达了作者在狂风巨浪中的坚定和勇气。
  3. 诗作艺术:《海上遇风即事》的艺术手法多样,既有直接的叙述,也有象征和比喻。诗中的“浪头拍太空,鳌山高岌岌”等句子,运用了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海上遇风即事》不仅仅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歌,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历史的反思。通过对海上行船的描绘,作者展现了人生的起伏不定和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这种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得《海上遇风即事》成为一部值得品读的文学作品。

《海上遇风即事》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