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见梁钝庵,见说已作古人谈。
广州潮际风和雨,曾记游踪到东南?
先生诗笔能使健,时如老骥腾服骖。
五十功名无所就,三千里路犹健探。
先生老境为诗格,自说学诗比高适。
诗篇无多篇可传,将军门下为揖客。
当时方盛汉官仪,幕府橐笔从文螭。
草檄欲取玉鞶带,登筵辄挥金屈卮。
沧桑之后君再至,匪遇山狙即野狸。
晦迹韬光不复出,杜门谢客惟作诗。
逸踪到鹿寻逸侣,索读文诗到予处。
扬子雕虫为我倾,茅容只鸡送君去。
去后君即归广州,竟闻玉树埋荒邱!
庾信哀时赋未就,相如遗稿谁得收!
五虎海门不可见,啼乌落日声啾啾。
吊梁钝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吊梁钝庵》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洪繻所作,表达了对友人梁钝庵的怀念和对其诗歌才华的赞赏。
在探讨文学创作时,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其时代背景都至关重要。洪繻,原名攀桂,字月樵,生于清彰化鹿港,原籍福建南安。台湾沦亡后,他选择以“弃生”为名,取自《汉书‧终军传》中“弃繻生”之意,体现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民族未来的关切。
《吊梁钝庵》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洪繻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位文人墨客的生活轨迹。诗中描绘了朋友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通过对广州潮际风和雨的描写,反映出梁钝庵游踪遍及东南的情景。同时,洪繻还提及了自己虽已五十岁但仍旧壮志未酬,三千里路仍然探索不已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不仅彰显了个人对文学的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在理解《吊梁钝庵》时,还应关注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述。例如,诗人提到“碧海有鲸空鼓柁,蓬山无雁少书翰”,这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图,更是对友情淡薄、世事沧桑的隐喻。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显示了诗人深邃的艺术修养,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吊梁钝庵》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以其深情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人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洪繻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还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