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村驿乘马车南过泗水向孔林,宿曲阜城

圣道日榛芜,孔路亦已荒。
沙尘飞蔽天,日色为昏黄。
我行八千里,来到泗水旁。
秋冬水潦降,波澜何汪洋!
想见横流世,难凘孔泽长!
宣公泗渊滥,吴师泗上翔。
此诚鲁壕堑,岂独圣津梁!
一车驱两马,浮杠百步强。
桥南见石路,桥下横野航。
跋涉崎岖中,突见万古坊。
汉柏参天地,鲁陵匹帝王。
回首鲁公台,已至鲁城隍。
信宿陋巷街,瞻见阙里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姚村驿乘马车南过泗水向孔林,宿曲阜城》是一首清代洪繻创作的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坐马车穿越泗水的旅程,最终抵达曲阜城,并在孔林中过夜的情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清初的文学家洪繻(1638年—1709年),字子云,号东皋,江苏苏州人,是清朝初期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其作品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
  1. 诗歌原文:
    桥南见石路,桥下横野航。跋涉崎岖中,突见万古坊。汉柏参天地,鲁陵匹帝王。回首鲁公台,已至鲁城隍。信宿陋巷街,瞻见阙里墙。

  2. 诗句解析

  • 桥南见石路:在泗水南岸,作者看到了石头铺就的道路,暗示了旅途中的艰难与挑战。
  • 桥下横野航:描述了泗水桥下的水域广阔,可能意味着河流宽阔,难以逾越。
  • 跋涉崎岖中:展现了旅途的艰辛,通过“崎岖”一词传达出路途的不平和艰难。
  • 突见万古坊:在经过一段艰难的旅程后,作者突然看到了千年历史的牌坊,这是对古代文明的一种致敬。
  • 汉柏参天地,鲁陵匹帝王:用“汉柏”和“鲁陵”象征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表明这片土地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
  • 回首鲁公台,已至鲁城隍:表达了对孔子及其故乡的敬仰,也暗示了旅途的结束和对目的地的向往。
  • 信宿陋巷街,瞻见阙里墙:最终到达一个简陋但充满文化氛围的街道,并看到了孔子的故居墙,体现了对古代圣贤的尊敬和怀念。
  1. 艺术特色
  • 该诗采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泗水边行走的所见所感。
  • 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万古坊”代表时间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1. 历史意义与影响
  •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类描写旅行与历史遗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姚村驿乘马车南过泗水向孔林,宿曲阜城》作为其中一篇,不仅展示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也反映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尊崇和对历史遗迹的敬畏之情。

《姚村驿乘马车南过泗水向孔林,宿曲阜城》不仅是一首描绘旅途景象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泗水的描述、对历史遗迹的致敬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这首诗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美、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考历史的方式。因此,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