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道日榛芜,孔路亦已荒。
沙尘飞蔽天,日色为昏黄。
我行八千里,来到泗水旁。
秋冬水潦降,波澜何汪洋!
想见横流世,难凘孔泽长!
宣公泗渊滥,吴师泗上翔。
此诚鲁壕堑,岂独圣津梁!
一车驱两马,浮杠百步强。
桥南见石路,桥下横野航。
跋涉崎岖中,突见万古坊。
汉柏参天地,鲁陵匹帝王。
回首鲁公台,已至鲁城隍。
信宿陋巷街,瞻见阙里墙。

姚村驿乘马车南过泗水向孔林,宿曲阜城。

【注释】:

姚村驿:驿站名。

南过:从东南方经过。

泗水:河流名,在今山东省。

向孔林:指到孔子的墓地。

宿曲阜城:宿营于曲阜城下。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春,自江陵赴任泗州司马时所作。诗人在赴任途中,由泗水而南,至孔林宿营,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第一句写行程。“姚村驿”是作者的行馆或暂住之地;“南过”,是从东南方经过的意思;“泗水”,即泗水县,位于今山东省。第二句写所见。“孔林”,是指孔子墓所在的树林。第三句写所见。“沙尘飞蔽天”,表明天色昏暗,风沙弥漫。第四句写所闻。“日色为昏黄”,表明天色已晚。第五句写所思。“我行八千里”,是说旅途遥远,历时很长。

以下十句写到达目的地后的所见所闻所感。第六句写所见。“横流世”指当时社会风气不正。第七句写所思。“难凘”指心中难以平静,因为孔子的学说已被废弃不用。第八句写所见。“宣公泗渊滥”,是指鲁宣公时,泗水泛滥成灾。第九句写所思。“吴师泗上翔”,是指吴国军队渡过了泗水,横行无忌。第十句写所见。“此诚鲁壕堑”,指的是当年鲁国的护城河。第十一句写所感。“岂独圣津梁”,意思是说这护城河虽然不是圣人所建造的,但却能起防洪的作用。第十二句写所见。“一车驱两马”,说明车多马少。第十三句写所见。“浮杠百步强”,指的是渡水的浮桥很坚固。第十四句写所见。“桥南见石路”,指的是石桥南边有道路。第十五句写所见。“桥下横野航”,是说河中有许多小船在航行。第十六句写所感。“跋涉崎岖中”是指跋山涉水,历尽艰难。第十七句写所见。“突见万古坊”,指的是忽然之间看到了很多古老的牌坊。

最后两句写所感。“汉柏参天地”,是形容柏树参天入地,高大挺拔。“鲁陵匹帝王”,是说鲁地的山陵比帝王的住所还要高大。最后两句又回到眼前。“回首鲁公台”,是说回头望着孔子留下的那座高台。“已至鲁城隍”,是说已经来到了曲阜城下。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相应,语言简练,感情真挚。前六句写途中所见之景和所感之情;后四句写抵达目的地后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