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举目日酸辛,沧海漫然理钓缗。
杜甫不忘天宝恨,陶潜长署义熙民。
伧荒有路须归晋,淫浸吾生一避秦。
洗耳不闻人世事,不妨傲骨不怆神!

【注释】

感事,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杨广文鸿图翁:杨广文,即杨洪,字鸿图,是唐代宗室;翁:这里指代诗人自己。“三首”:此为第二首诗。河山:指唐王朝的江山。举目:放眼。日酸辛:眼酸心悲。沧海:指大海。漫然:漫不经心。理钓缗(mín):钓鱼,引申为治理国事。杜甫:指杜甫《哀江头》中的“三吏三别”。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恨:遗憾。陶潜:东晋诗人陶渊明,曾隐居田园,自命不为五斗米折腰。长署:长期担任官职。义熙民:东晋时谢安执政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措施。伧荒:荒凉偏僻之地。有路归晋:可以归隐于晋地。淫浸:沉迷,沉溺。吾生:我的一生。一避秦:避开秦朝的暴政。洗耳:洗耳恭听。不闻人世事:不听人间的是非之事。傲骨:傲然的骨头。不怆神:不忧伤神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今属重庆)时所作。当时,他目睹唐王朝由盛转衰,深感忧虑,写下了许多感慨时事、忧国忧民的诗篇。此诗即是其中之一。

诗一开始,诗人就以满腔忧愤的目光凝视着祖国的河山。山河壮丽,令人瞩目,但诗人看到的只是“日酸辛”,即眼酸心悲。这两句诗表面看来是对祖国山川的描写,实则蕴含着诗人的爱国之情和对国事的忧虑。诗人在蜀地生活已久了,目睹这里的山水与长安大不相同,因而发出了感叹:“沧海漫然理钓缗。”沧海,指东海;理钓缗,意谓处理国家的政务。从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情非常复杂,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有对国事的忧虑。这种心情正是他在晚年漂泊蜀地时的真实感受。

诗人又回到了他的老本行——诗歌创作上,抒发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诗人认为,像杜甫那样忧患时局、怀念国家的人还有很多,如陶渊明就曾经长期担任过官职。诗人在这里用一个“长”字,巧妙地将两个历史人物相提并论,既表明了自己对这两位历史名人的敬仰之情,又暗示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陶渊明那种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质的向往。

诗人并不满足于仅仅关注国家大事,而是进一步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在他看来,虽然山河壮丽,但自己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因此,他想到了晋地,想到了那里的人们。晋地虽然荒凉偏僻,但却是一个可以归隐的地方,可以远离秦朝的暴政。诗人在这里用“伧荒”来修饰“归晋”,既表示了自己对晋地的喜爱,也暗示了自己对秦朝的厌恶。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秦朝暴政的不满和对晋地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诗人以豪迈的气概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他认为,既然已经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和挫折,就应该选择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他可以选择洗耳恭听那些是非曲直的事情,也可以选择傲然挺立而不受世俗影响。这两种生活方式各有特点,但都符合诗人的人生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和坚定的信念,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