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千金耻帝秦,竟看时事化埃尘!
有怀蹈海鳌梁折,无泪填河蜃气皴。
岛屿于今成粪壤,江山从此署「遗民」!
棼棼玉石昆冈火,换尽红羊劫外人。
【注释】
七言今体:七言绝句。
台湾哀词四首:台湾有“哀词”之俗,即在祭祀时唱的挽歌。此诗为其中之一。
今体:指近体的七律、七绝等。
鲁仲: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
千金:比喻价值极高。
秦:秦朝。
竟看:竟然。
时事:世事。
埃尘:尘埃。
鳌梁:大龟,古人以为能负重致远。
蜃气:海市蜃楼,海上出现的幻景。
粪壤:污秽之地。
红羊劫:佛教语,谓劫数已满,世界将毁灭。
昆冈火:指大火。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作者赴台后对岛内局势的忧思。前两句写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感慨;中间三句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忧虑;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及希望。全诗感情强烈,语言凝炼,富有感染力。
开头两句:“鲁仲千金耻帝秦,竟看时事化埃尘!”鲁仲,春秋时代鲁国的大夫季文子。“千金”,喻指鲁仲身价很高。这里借指自己,说当年我像千斤之金一样,誓死捍卫祖国,如今面对衰败的祖国,我不禁感到羞耻。“竟看”,意即看到。“时事”,指的是国家的现状和前途。“化埃尘”,意喻国家的命运已经如同尘土一般地被污染了。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表明诗人对于国家的颓败和自己的失望心情。
中间两句:“有怀蹈海鳌梁折,无泪填河蜃气皴。”这两句是诗人对当前形势的进一步描写。“有怀”,犹有志。“蹈海”,比喻决心献身。“鳌梁”,神话中的大龟,传说它能背负蓬莱山(在东海中)。“折”,“裂”。“蜃气”,指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出现在沙漠、海洋上空,由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折射而形成。古代迷信认为海市蜃楼出现的地方,是仙人居住之所。“填河”、“皴”,皆为虚妄不实的意思。《诗经·邶风》中有“彼其之子,不称其服。彼其之子,不衣其裳”的句子,王逸注云:“彼其之人,不称其所服也。彼其之子,不备其所裳也。”《汉书·五行志》:“河曰‘不若’,水曰‘不若’,土曰‘不若’。”意思是说河水浑浊不清,水波荡漾,没有光泽。“蜃气皴”就是形容这种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如此悲惨的现实,诗人有志报效国家,却无法施展抱负;面对这种荒谬的局面,诗人想流泪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最后两句:“岛屿于今成粪壤,江山从此署‘遗民’!棼棼玉石昆冈火,换尽红羊劫外人。”这是诗人对于台湾现状的直接描述。“岛屿”,泛指台湾岛及附近的小岛。“粪壤”,意为污秽不堪的土地,用在这里形容台湾岛及附近的小岛现在已经成为一片荒芜之地。“遗民”,指失去故国的人,也指那些被迫离开故土到台湾去的人民。“棼棼”,形容纷乱的样子。“昆冈火”,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原文为“昆吾氏有二子,长曰午,次曰臾。……楚子闻之……楚子使宛春迎午于晋阳,赐以上卿,使女齐逆与申舟同反于晋阳。……楚子使斗勃耀要之。”这段话是讲楚国人斗勃在晋国阳城与申舟一起反叛的事情。后来引申为“昆冈火”是指熊熊燃烧的大火烧毁了一切的意思。“换尽”,意为全部换掉。“红羊劫”,也是佛教用语,指世界末日的到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如今,这些曾经繁华的岛屿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而那些失去故国的人们,也不得不沦为亡国之民。诗人通过这一悲壮的描绘,表现了他对当时台湾现状的深深忧虑,并借此抒发了对历史沧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