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慕古人,夙怀四方志。
每恨东海偏,未睹中华懿。
颠发已种种,偶充朝元使。
眼看神州大,足践尧封地。
侧闻有戴氏,赫舄声远暨。
三苏可并驾,二陆方联辔。
状元何英妙,裒然为国瑞。
无路接光辉,愿言徒倾跂。
有客颇倜傥,好文仍好义。
拟上光范书,遂怀孔融刺。
既觏君子仪,兼致主人意。
一见即解榻,再见更倒屣。
谈理如析毫,论文已𣋠胾。
上下扬千古,快若并刀利。
虚往每实归,亦足窥一二。
幸因蟠木容,得识瑚琏器。
纵未登门屏,犹喜质文字。
王程有常限,归期在造次。
眷言怀伊人,宁无感气类。
不意蓬莱客,殷勤致珍馈。
瑶函动光彩,罗列文房四。
摩挲手不停,个个香且腻。
岂徒物为美,谅是贤者赐。
况我老翰墨,真惬性所嗜。
贶之由中心,受言藏弊笥。
自顾疏且远,乃蒙不遐弃。
无以答厚意,礼际良可愧。
但愿崇明德,九仞加一篑。
茫茫宇宙内,孰非男子事。
惟能择路歧,然后造精粹。
敢将一言赠,聊披片心示。
精神贵相通,何间山川异。
春风动江海,悠悠策征驷。
愿凭东飞翼,毋悭尺素寄。
寄谢翰林院修撰戴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谢翰林院修撰戴公》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戴修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美好祝愿。
下面是该诗的原文及其翻译:
无路请长缨,归鞍拜上京。
君恩重如海,何事却飘零?
别后唯书尺,他乡只草情。
故山今在眼,何处望归程?
译文:
无路请长缨 - 没有机会请求(为国效力)的长缨,意味着没有机会为国家出力或报效朝廷。
归鞍拜上京 - 回到家乡时会骑马向京城进发,向皇帝表达敬意。
君恩重如海 - 您(戴修)的恩德深厚如海洋,表示戴修给予诗人的帮助和关怀如同海洋般深广和巨大。
何事却飘零 - 为什么您(戴修)会有漂泊不定的生活?这里可能暗指政治动荡或个人遭遇不幸导致的流离失所。
别后唯书尺 - 分别之后只有书信来表达思念之情。这里的“尺”可能指的是书信,表明虽然不能亲自相见,但通过书信保持联系。
他乡只草情 - 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只能寄托思念之情。
故山今在眼 - 故乡的山景依然清晰可见,暗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何处望归程 - 不知道从哪里可以返回故乡。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未来归途的迷茫和不确定。
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当时李商隐因党争被贬为秘书省正字,心情郁闷,因此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感慨。诗中的“无路请长缨”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激烈,使得像诗人这样的知识分子难以施展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戴修这位恩师的深深感激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