挈伴寻春出郭游,寺门高耸接平畴。
梵钟响彻松阴外,玉磬音传佛座头。
嫩竹遥连村树绿,清溪倒映暮云浮。
一钩隐现虚空际,羡尔山僧得静修。
游竹溪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竹溪寺》是清代章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还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具体介绍如下:
- 诗歌原文:
- 西天即在海东关,记此沙门旧日颜。
- 竹径缝云围世界,溪桥渡水出人间。
- 梵音了却忙中闹,鸟语吟馀静里闲。
- 解到拈花微笑去,暮霞斜挂斗魁山。
- 诗歌鉴赏:
- 景物描绘:章甫通过“西天即在海东关”这样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地理环境之中。紧接着,“记此沙门旧日颜”不仅点明了诗人所探访的是古时的寺庙,也暗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 意境营造:整首诗构建了一个宁静、幽远的意境。“竹径缝云围世界,溪桥渡水出人间”这两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寺庙周边的自然景色及其与世隔绝的特性。而“梵音了却忙中闹,鸟语吟馀静里闲”则进一步突出了寺庙中的宁静氛围,让人仿佛能听到梵音和鸟鸣,感受到心灵的平和。
- 宗教文化:诗歌中多次提及佛教元素,如“梵音”和“拈花微笑”,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台湾佛教的盛行,也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理解。
- 历史背景:
- 章甫,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变时曾募义军堵禦,后三次渡海赴试皆不中,遂设教里中。重修府学文庙时曾捐银赞助,其后担任董事。他的文学创作深受古典文化的影响,尤其对佛经和禅宗哲学有较深的了解。
- 艺术价值:
- 从艺术角度来看,《游竹溪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其中对大自然的细致描摹和对内心情感的真挚表达,更是让这首诗成为了清代诗歌中的佳作。
- 社会影响:
- 《游竹溪寺》作为清代的一首诗,虽然在时间上已过去了数百年,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无论是对于研究清代文学还是对于探讨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这首诗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游竹溪寺》不仅是清代文人墨客笔下的佳作,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同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