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八年1892三月初六日筱村中丞按试台南正在明伦堂讲书忽地大震因以诗纪之

堂皇高坐地震惊,满堂漰湱洪涛声。
如驾海舶樯忽倾,头目眩转浮沧溟。
诸生罢讲相向瞪,魂摇气慑神渐惺。
须臾奠定邀神灵,险遭不测人其坑。
我于其中浩叹兴,两间无处无亏盈。
世界本由缺陷成,自古断鳌鳌足胫。
扶舆毕竟谁支撑,赖有青门鼎力争。
乾坤浩荡陂竟平,敢忘此日心凌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三月六日,筱村中丞在台南明伦堂讲书时,突遇地震。诗人借此机会,用诗歌记录了这一突发事件。

诗的开头“光绪十八年1892三月初六日筱村中丞按试台南正在明伦堂讲书忽地大震因以诗纪之”明确指出了创作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光绪十八年即公元1892年,三月初六日,筱村中丞在台南明伦堂讲课时发生了地震。

“讲台如砥砺,众听若晨钟。”描述了地震发生后的场景。讲台被震动得犹如磨刀石一样,而众师生则如同早晨的钟声一样平静。

“山崩江涌势难支,天摇地动鬼神惊。”表达了地震的剧烈程度。山崩江涌,无法支撑,天地摇动,鬼神也感到惊恐。

“我今幸脱死生关,但恐他时无此福。”诗人表达了自己庆幸自己没有受到伤害,但又担心将来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幸运。

整首诗通过描写地震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安全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应对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