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

旧游庐山南,今过庐山北。
山光两腋间,忽忽生羽翼。
初行尚晴明,青苍无气力。
云重倏黯然,遥天卷虚白。
雨脚穿云根,四围不可划。
石级水生波,溟蒙入泽国。
燎衣茅店中,粗粝供晚食。
黄昏到古寺,寂寂帘影黑。
佛火犹未然,碑碣杳难识。
踏石寻归路,张镫望素壁。
中有绝妙辞,粉落字半蚀。
酬唱坐欷歔,一例天涯客。
拳手暂支头,万窍号枕侧。
窗外有星芒,起行望山色。
山尽雨亦休,回首浩无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是清代诗人夏力恕的作品。下面将从作品原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是一首描写庐山美景和旅途感受的古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在旧游之地重游时,感受到的不同景象以及内心的变化。诗人从南至北,山光两腋间忽忽生羽翼,初行尚晴明,青苍无气力,云重倏黯然,遥天卷虚白,雨脚穿云根,石级水生波,燎衣茅店中,黄昏到古寺,寂寂帘影黑。
  • 翻译: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从庐山的南部出发,经过北部时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变化。他看到山峰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青翠,但在云雾中则变得朦胧不清。诗人还提到了山路的险峻以及夜晚到达古寺时的寂静与孤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庐山山水画卷。
  1. 创作背景
  • 《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或稍后。此时期的文人雅士普遍崇尚自然之美,对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有着深刻的感悟和描绘欲望。
  • 作为清代文人,夏力恕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前人诗歌创作的启发。他的这首诗可能是在某种特定的心境或情境下创作的,用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景物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羽翼”、“晴明”、“黯然”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语言精炼:尽管篇幅简短,但每个诗句都精心雕琢,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通过精炼而有力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1. 主题思想
  • 在这首作品中,主题思想主要在于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观变迁的感慨以及个人心情的变化。从南至北的行程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动,更是心灵上的一种体验与转变。
  •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感受,诗人探讨了时间与空间对人内心世界的影响。
  1. 文化价值
  • 《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样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 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 在现代社会,《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仍然有其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承的价值。通过对这类文学作品的学习与鉴赏,可以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古诗,不仅展现了夏力恕高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韵味,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学和自然的道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