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公辅地,乃在城东隅。春风为惨淡,野鸟相招呼。
宋朝享祀配尼父,数百年来委残土。此心致主岂有他,学古无权空灭古。
遗蘖重生叹末流,党人名姓石工羞。皋夔稷契亦已矣,读书执拗乃如此。
王荆公故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荆公故址”并非一部文学作品,而是清代夏力恕创作的古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巍巍公辅地,乃在城东隅。
春风为惨淡,野鸟相招呼。
宋朝享祀配尼父,数百年来委残土。
此心致主岂有他,学古无权空灭古。
遗蘖重生叹末流,党人名姓石工羞。
皋夔稷契亦已矣,读书执拗乃如此。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王安石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政治理念的批判。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变法著称,是宋神宗朝的宰相。他的变法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引发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其被罢免。诗中的“学古无权”指王安石变法中过分强调古代法制,不顾实际情况,导致了许多负面影响。而“此心致主岂有他,学古无权空灭古”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王安石政治理想的质疑,认为他过于执着于古法而忽视了现实需求。
夏力恕作为清代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仰与哀思,同时也批评了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以及野鸟相招呼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与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萧条现状相呼应。此外,诗歌还提到了历史上的尧、舜、禹等圣明君主,以及皋夔稷契等贤臣良将,以此来对比王安石的政绩,进一步突显了他的不足之处。
“王荆公故址”是一首表达对王安石政治理念和历史地位评价的诗歌。它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野鸟的招呼,反映了诗人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社会的感慨,以及对王安石个人品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