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游庐山南,今过庐山北。
山光两腋间,忽忽生羽翼。
初行尚晴明,青苍无气力。
云重倏黯然,遥天卷虚白。
雨脚穿云根,四围不可划。
石级水生波,溟蒙入泽国。
燎衣茅店中,粗粝供晚食。
黄昏到古寺,寂寂帘影黑。
佛火犹未然,碑碣杳难识。
踏石寻归路,张镫望素壁。
中有绝妙辞,粉落字半蚀。
酬唱坐欷歔,一例天涯客。
拳手暂支头,万窍号枕侧。
窗外有星芒,起行望山色。
山尽雨亦休,回首浩无极。
【注释】
出庐山:离开庐山。
十二儿韵:指唐人孟郊的《登科后》诗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旧游庐山南:指诗人早年在庐山的游览。
今过庐山北:现在来到庐山的北面。
山光两腋间,忽忽生羽翼:山光从两腋间掠过,使人感到仿佛长出了翅膀。
初行尚晴明,青苍无气力:刚刚行走时,天气晴朗,但感觉身体没有力气。
云重倏黯然,遥天卷虚白:云雾浓重了,天空显得暗淡,远处的天空被云彩遮住,变得模糊不清。
雨脚穿云根,四围不可划:雨水从云层穿透下来,四周的环境变得模糊,无法分辨清楚。
石级水生波,溟濛入泽国:石头上的台阶上涌起层层水浪,整个景象变得模糊而朦胧。
燎衣茅店中,粗粝供晚食:在茅草屋里点燃衣服取暖,吃着粗糙的食物度过夜晚。
黄昏到古寺,寂寂帘影黑:傍晚时分来到了古寺,只见寺院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帘的影子显得有些黑暗。
佛火犹未然,碑碣杳难识:寺庙里的香火已经熄灭,碑文和石刻也变得难以辨认。
踏石寻归路,张镫望素壁:在石头上寻找回家的路,举起灯笼望着平坦的墙壁。
中有绝妙辞,粉落字半蚀:其中隐藏着美妙的诗句,字迹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
酬唱坐欷歔,一例天涯客:听到朋友的歌声后不禁感慨万分,自己也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游子。
拳手暂支头,万窍号枕侧:双手支撑着头部,听着各种声音在耳边回响。
窗外有星芒,起行望山色:看着窗外闪烁的星光,起身出发去欣赏山的美丽景色。
山尽雨亦休,回首浩无极:等到山峦消失在视野尽头,回头望去,只见无尽的天空无边无际。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是一首纪游诗。全诗以第一人称叙述诗人离开庐山北上的经历,通过对景物的感受、想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开头两句“旧游庐山南,今过庐山北”交代了诗人的游历经历;第三句“山光两腋间”,写诗人走在庐山上,感受到山风的吹拂;第四句“忽忽生羽翼”,写诗人觉得自己仿佛长出了翅膀,这是诗人的一种错觉,也是诗人对山景的赞美;第五至七句“初行尚晴明,青苍无气力”,“云重忽黯然”,“遥天卷虚白”,描绘了诗人在行进中的所见所感;第八句“雨脚穿云根”,“四围不可划”,表现了诗人在雨中行走的情景;接下来的几句“石级水生波”,“溟蒙入泽国”,“燎衣茅店中”,“黄昏到古寺”,“佛火犹未然,碑碣杳难识”,则展现了诗人进入山林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最后两句“踏石寻归路,张镫望素壁”,“中有绝妙辞,粉落字半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山水之美的赞叹。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感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同时,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