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渡瓜洲

夜泊金山下,晓渡瓜洲口。
枕边闻橹声,蒲牢尚遥吼。
起望大江中,雾气亘八九。
日出远溆明,水城见如斗。
溯流舟忘迟,近港觉行久。
渐看帆樯聚,舟人互呼友。
风色招大旗,霜痕入江柳。
回望金焦山,青青辨还否。
行人喜逾险,鱼市趁沽酒。
扬州咫尺间,舣舟亭午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渡瓜洲》是清代诗人夏孙桐的一首古诗,其原文如下:夜泊金山下,晓渡瓜洲口。枕边闻橹声,蒲牢尚遥吼。起望大江中,雾气亘八九。日出远溆明,水城见如斗。溯流舟忘迟,近港觉行久。渐看帆樯聚,舟人互呼友。风色招大旗,霜痕入江柳。回望金焦山,青青辨还否。行人喜踰险,鱼市趁沽酒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地区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活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诗中不仅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人间烟火的深切感受。下面将从诗歌内容、艺术特点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 诗歌内容分析
  • 自然景观描写:诗人首先描绘了夜间在金山附近的停泊,以及清晨在瓜洲渡口的启航。诗中“起望大江中,雾气亘八九”和“日出远溆明,水城见如斗”两句,生动地表现了长江的雄伟与黎明时分的朦胧美。
  • 生活场景反映:诗人通过对渡口周围环境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渐看帆樯聚,舟人互呼友”等句,揭示了码头上繁忙的景象和人们之间的互动。
  • 人文气息体现:诗中的“行人喜踰险,鱼市趁沽酒”,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氛围。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的市集之中,能感受到江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艺术特点分析
  • 语言风格:夏孙桐的诗采用平实流畅的语言,使得诗歌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既能够吸引广大读者,又能够传递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 意象运用: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例如“蒲牢”、“大旗”等,这些意象增添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同时,诗人还巧妙地使用了“雾气”、“霜痕”等自然元素,将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1. 历史背景分析
  • 文学地位:在清代文学史上,夏孙桐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而《晓渡瓜洲》则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王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文化思潮。因此,夏孙桐的诗作既有对过去传统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晓渡瓜洲》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了清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重要历史文献。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