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 怡园曲社

絮搅天愁,花随水去,冶辰分外惊心。屧声喧廊,尘香到处堪寻。薰风沸暖笙歌地,早瞢腾、一片藤阴。昼沈沈。不信欢场,不悟春深。
年时醒却华胥梦,笑闲招鹤侣,倦听鹃音。木石心肠,吴儿那解新吟。茶烟半向清池影,怕回看、浅鬓而今。更谁禁。万竹斜阳,笛破穿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怡园曲社》是一首描绘清代末年文人雅集情景的诗词。夏孙桐在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文人聚会时的氛围和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以下是对这首词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夏孙桐(1857-1941),晚号闰庵,字庶青,江苏江阴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曾任湖州、杭州知府,并在民国初年进入国史馆。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观所上斋文存》和《悔龛词》等,其中以《高阳台·怡园曲社》最为著名。
  1. 词作原文
    絮搅天愁,花随水去,冶辰分外惊心。屧声喧廊,尘香到处堪寻。薰风沸暖笙歌地,早瞢腾、一片藤阴。昼沈沈。不信欢场,不悟春深。年时醒却华胥梦,笑閒招鹤侣,倦听鹃音。木石心肠,吴儿那解新吟。茶烟半向清池影,怕回看、浅鬓而今。更谁禁。万竹斜阳,笛破穿林。

  2. 诗词赏析

  • 意境营造:《高阳台·怡园曲社》通过细腻的笔触,营造了一个文人雅集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之中。词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相互映衬,展示了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感悟。
  • 情感表达:作者通过“絮”和“花”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通过对人物活动的刻画,展现了文人在欢场中的迷惘和在春天深处的觉醒。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 艺术手法: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絮搅天愁”、“花随水去”等,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深邃的哲思。同时,通过对细节的精细描绘,如“屧声喧廊”、“薰风沸暖”,使得整个场景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气氛。
  • 文化内涵:作为一首描写文人雅集的词,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高阳台·怡园曲社》不仅反映了清代末年的社会生活,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高阳台·怡园曲社》作为夏孙桐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诗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文人雅集的诗词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来源。
  • 文化传承:这首词的流传,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生活的一种再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1. 现代价值
  • 审美教育:通过对《高阳台·怡园曲社》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的美。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为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供了途径。
  • 历史认知: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可以使人们对清代末年的社会风貌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和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精神激励:词中所体现的文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可以给予现代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阳台·怡园曲社》不仅是一首描绘文人雅集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诗词艺术品。通过对这篇词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这首词也启示人们,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古代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