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臣珥笔久名钦,魂散巫阳不可寻。
鸢堕蛮江荒徼梦,鹤归辽海故乡心。
战场终古流残泪,斋馆从今罢苦吟。
此日浣花同庙食,灵旗风雨夜应深。
题四川崇庆牧常君殉节纪略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四川崇庆牧常君殉节纪略后》并非由赵正源创作,而是由凌均所作。凌均为清代诗人,他的这首诗表达了对曾参与南征、在战争中殉难的牧常君的哀悼之情。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人性和情感的冲击。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文化意义:
诗歌原文及翻译:凌均的《题四川崇庆牧常君殉节纪略后 其一》中,“难臣珥笔久名钦,魂散巫阳不可寻”描述了一位忠臣因战乱而牺牲的场景。这里的“难臣”指的是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官员或士兵,而“珥笔”则暗示了这位忠臣曾经担任过书写记录的重要职责。诗中的“魂散巫阳不可寻”意味着忠臣虽然已经逝去,但其精神却永存,成为后人怀念的对象。
作品赏析:凌均通过这首诗展现了对忠诚与牺牲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在战争的背景下,诗人的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英雄的缅怀,也有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意象如“鸢堕蛮江荒徼梦,鹤归辽海故乡心”则通过动物的象征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过去的哀思。
写作背景:凌均的这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如清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对外战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记录下历史的瞬间。
凌均的《题四川崇庆牧常君殉节纪略后 其一》不仅是对一位忠臣英勇牺牲的纪念,也是对战争带来的悲剧和人性挣扎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诗人如何在艺术表达中传达情感与思考,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影响后世对于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