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季夏闭关

性拙畏城市,孤意耽山居。
裹粮常苦乏,遂令此愿虚。
不耕复不读,悠悠已夏余。
念之怀百忧,中夜步阶除。
会心岂在远,奚必厌吾庐。
晨起谢亲友,杜门境已舒。
入室书盈箧,可以慰饥劬。
欣然遂息肩,俯仰皆自如。
竹树拂清暑,蝉声亦萧疏。
隔俗即丘壑,何须慕樵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午季夏闭关》是明朝诗人孙廷铎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诗词的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从多个维度来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1. 文学价值
  • 意境深远:《甲午季夏闭关》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向往自然宁静生活的场景。诗中的“孤意耽山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 意象鲜明:诗中通过“裹粮常苦乏”等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物质匮乏的深刻感悟。这种鲜明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感受,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生动和真切。
  • 语言优美:孙廷铎运用了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优美的语言使得诗歌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值得后人传颂。
  1. 历史背景
  • 明朝时期:孙廷铎生活在明朝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盛世。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创作和传播。
  • 闭关自守:诗中的“闭关”,可能指的是作者选择隐居山林,与外界隔绝,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现实、寻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如官场腐败、社会动荡等。
  1. 思想内涵
  • 避世情怀:孙廷铎在《甲午季夏闭关》中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的愿望。他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喧嚣,以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 田园理想:诗中的“不耕复不读”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认为,只有在田园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
  • 精神追求:孙廷铎在《甲午季夏闭关》中展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希望通过隐居山林,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以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和超越。

可以看到《甲午季夏闭关》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展现古代文人精神和追求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及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