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书失政和,猎鼓疑宇文。峄山会稽书,摹勒非其真。
兹碑立榛莽,缺画鬼所扪。迩来碧霞宫,复遭野火燔。
岂其坑儒魂,来报焚书冤。阿房三月灰,余焰犹复然。
我言嬴秦罪,在废籀古文。改篆而篆亡,毁经而经尊。
几令周孔字,禁抑不得传。非有叔重功,六义无渊原。
堂堂李丞相,独著《仓颉篇》。奉诏写石旁,下笔整不偏。
斥弃徒隶文,程邈讵敢干。法家尚刻削,此迹何真淳。
试读《逐客书》,后愚而前贤。观其遘时屯,变本亦可怜。
眇然访遗本,落落区宇间。爱此匪恤私,持赠友意殷。
人身不及纸,完好无百年。楚人得失弓,达者忘其人。
题名傥留世,何必归子孙。
李斯泰山石刻题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斯泰山石刻题后》是西汉时期文学家扬雄创作的一篇散文,也是《太玄经》的序言。这篇散文以记叙的方式描绘了作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看法和评价,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
在这篇散文中,扬雄首先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随后他笔锋一转,批评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他认为,虽然秦朝的统一行动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焚书坑儒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扬雄认为,秦始皇焚书的目的是要消除儒家学说的影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然而,这种做法却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他进一步指出,焚书坑儒不仅破坏了文化传承,也使人们失去了思考的自由。这种盲目的服从和盲从只会让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和灭亡。
扬雄总结了他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强调,真正的智慧和学问应该能够引领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而不是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李斯泰山石刻题后》是一篇充满智慧和见识的文章,它通过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分析,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问题和弊端,并提出了解决之道。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